附录一、软交换与综合交换机的比较 有部分厂商为了迎合这种心理,开始炒作所谓“综合业务交换机”的概念,直到今天还有一些“软交换”设备是从这种综合交换机脱胎而来。“综合业务交换机”其实就是在原来交换机基础上增加一些接入平台,并没有改变旧有的网络结构,大家所希望看到的开放的、面向业务的网络体系仍然没有出现。 表1:软交换体系架构与综合交换机的对比 软交换体系架构 综合交换机 体系架构 总括 软交换体系是基于平台思想设计的完全开放的分层的网络系统;而综合交换机从本质上来说,仍是一个基于设备的封闭系统。 结构模型 软交换体系架构基于分层模型,充分借鉴了数据网的优点。 综合交换机仍然是采用程控电话交换机的一体化模型结构。 开放性 软交换大量采用标准化协议接口,各个部分均具备开发性。 综合交换机主要从现有交换机演进而来,各厂家在开发研制的过程中基本上仍然采用各自的专用接口。 业务平台 软交换体系架构的设计是下一代网络的综合平台,所以能够提供通用的业务生成界面。 综合交换机仍沿用现有的业务功能,对为了业务的发展几乎没有考虑。 策略管理 软交换体系架构支持灵活的基于策略的运行管理功能。 综合交换机仍未突破传统思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统一管理。 网络发展和利用 总括 软交换体系作为下一代网络发展方向,是立足于数据网设计的;而综合交换机仍主要考虑电路网。 语音业务方式 软交换体系的思想是在数据网上发展语音、数据、图象等多种业务,满足未来用户的需求。 目前的主要目的是在数据网上开展语音业务,以保证运营商的收益。 综合交换机可以说是为了利用现有的语音网络来提供小部分的数据业务,它的出发点限制了它不可能适应未来网络的整体需求。 组网灵活性 软交换体系结构采用了统一管理的思想,具有充分的简洁性和易操作性。 组网灵活,配置简单,扩展方便。 综合交换机仍沿用现有交换机的思维模式,主要采用叠加而不是融合方式,势必造成现在,尤其是将来进一步操作的复杂性。 设备能力 总括 软交换体系采用分层结构,具有适应综合网络的能力;而综合交换机则有心无力。 综合接入能力 软交换体系具备综合接入能力,能够接入各种网关或终端设备。 综合交换机能支持的设备非常有限,并且都是现有的交换设备。 业务分离 软交换体系满足未来网络发展趋势:业务与网络运营相分离。 综合交换机的体系框架决定了其业务与核心网络是紧耦合的。 操作系统 软交换能够完成集中、实时、智能化的OSS。 综合交换机仍未跳出传统PSTN的局限。 网络互通 软交换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种网络类型间的互通。 综合交换机的设计没有基于数据网,很难全面实现网络互通。 发展动态 总括 作为技术发展的方向,软交换支持者众多,而综合交换机则应者寥寥。 运营商情况 国外重要运营商如Global Crossing、Sprint、Level3,包括老牌的AT&T,都开始采用软交换进行网络运营。而国内运营商也纷纷开始这方面的测试和准备。 综合交换机的概念自推出到现在,并没有真正地在网络上应用起来,没有体现出窄宽带互通的实际效果。 作为网络的过渡产品,综合交换机仅引起部分制造商的关注,而没有真正引起运营商的关注。 标准进展 主要国际标准机构ITU-T、IETF等竞相推出关于软交换体系的标准,ISC论坛不断推出软交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试用情况。 综合交换机基本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相关的讨论机构。 制造商情况 国外主要电信设备制造商都已经投入研制软交换系统。而一些非电信设备制造商,也为软交换巨大的潜在市场所吸引,提供相关的接口和设备。 综合交换机对设备制造商的吸引力有限,部分大型制造商甚至转向开发软交换。 投资分析 总括 软交换体系简化现有网络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投资收益,同时为运营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综合交换机没有这个能力。 现有PSTN建设 对现有的PSTN,采用简单扩容,然后利用软交换体系进行网络融合,不仅保证了运营商最小的投资,而且能够使用户完全屏蔽网络变革。 采用综合交换机替代现有的交换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的投资费用,同时为将来的网络融合有增添了新的麻烦。 事实上造成反复的无效投资。 现有网络互通 软交换体系对现有网络的互通和融合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使网络结构简洁清晰。 综合交换机仅仅是网络的过渡产品,解决短期内的部分问题,对网络的整体发展只能增加复杂度。 挖掘潜在市场 软交换体系架构有利于市场的细分。运营商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资源,单方面发展网络、业务或者终端设备,以最有利的方式抢占潜在市场。 综合交换机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附录二、软交换与H.323比较 表2:软交换与H.323对比 软交换方式 H.323方式&n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5/6/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